清军入关后,史可法建议崇祯堂兄广纳人才,此举却显其目光短浅_环球实时

中华网热点新闻   2023-06-27 19:05:30

不要九九八也不要九十八只要一个关注小编就给你么么哒

大家好啊,很荣幸各位看官可以浏览到这篇文章,我是[名字],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小编哦。


(资料图)

1644年,吴三桂投降清朝,并且邀请清军入山海关,并在山海关与清军联合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李自成大军,此后,李自成匆匆回北京登基后又匆匆撤退,最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之下占领了北京,原本打着为明朝报仇的清政府完全没有重新立一位明朝皇帝的意思,这只不过是当时一些读书人异想天开的一厢情愿罢了。此后,在中国形成了新的三足鼎立之势--入关之后的清朝、西撤的大顺朝和退守江南的明朝。

然而此时清朝刚刚入关,立足未稳,而且清军一开始将李自成的大顺军作为首要的对手,入关之后清军忙于和李自成交战,而对于和南明交界的河南、山东等地则控制力极弱,虽然任命了山东巡抚并且派遣了一些军队,但是由于西线战事的吃紧,清朝的所谓山东巡抚在山东也只可自保而已,并不能迅速的将整个山东收入囊中。而此时,山东的士绅和百姓还是心系明朝的,整日翘首向南,以盼大明王师前来收复失地。

但是南明弘光政权的领导者却缺乏战略眼光,而且也没有人愿意出兵。弘光一朝,兵力都集中在江北四镇和左良玉手中,而左良玉位于湖广,离山东较远,离山东最近的当属江北四镇,但是四镇根本无意向北进军,他们都比较忌惮清军,不愿意正面和清军接触。

其实,更加重要的原因还是上层领导人物缺乏战略眼光和进取心,比如南明弘光政权的首辅、奉旨督师江北的史可法,他虽然气节可嘉,是民族英雄,但是他身居高位,却缺乏与之匹配的能力。当山东人民翘首以盼王师时,史可法根本没有办法或者也没有意愿去驱动江北四镇收复山东。

崇祯十七年八月,弘光政权兵部左侍郎左懋第上疏称"山东人心亟可收拾。时命下议。时吏民人自为守,抚、镇不至,无所禀承。"而清朝派去了官员,则各地逐渐归附了清朝,有识之士都认为十分可惜。

而这一年的九月份,史可法也上疏谈到了这个问题,史可法认为江北四镇缺乏兵饷,难以进入山东作战。另一方面,北方很多的人才仍然心向明朝,史可法在奏疏中写到"或不忘本朝,意图南下,逃匿无从,是河北土地、人才尽失矣。乞速诏求贤,偏谕北畿、河北、山东在籍各官及科甲贡监,但怀忠报国,及早南来,破格用之。"

史可法此举也并非全无道理,毕竟在江北四镇拥兵自重,无法收复失地的时候,能够利用人心广纳人才,将有用之才都招到新朝廷之中为我所用,也不失为一步好棋,但是史可法错就错在没有看到另外一面。人才固然重要,但是山东、河北等地同样至关重要,因为这是连接南北的重要区域,守江必守淮,而要守住淮北之地,山东、河北可以为淮北提供更多的防守纵深。

在史可法的奏疏中完全没有提到收复山东等地,只谈广纳人才,然而如果山东等地的心向明朝的人才都到朝廷之中效力,那么谁在地方上收拾人心,谁在这些地方做好迎接王师的准备呢(如果有王师的话)?

后来的结果令人扼腕,清军稳固了在山东的统治,在收拾了李自成以后,清军在1645年三月间大举南下,江北四镇望风而降,仅仅两个月时间,弘光政权就垮台,而弘光帝(崇祯皇帝的堂兄)也被清军俘虏,南明第一个政权宣告失败,史可法等人难辞其咎。

参考资料:谈迁《国榷》,顾诚《南明史》

热文榜单